查看原文
其他

挑战杯金奖、商赛冠军、国奖学霸……他的秘诀是……

中大学工 2020-02-11


先后获国家奖学金等四项奖学金

累计担任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助研五项

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两项

曾任第四十三届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及中大第九期青马班成员


曾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省级、校级表彰六项

获华彬集团战马校园品牌营销策划大赛全国冠军

第六届“顺德杯”赢在中大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

……


△本科三年,这位“大神”获得的荣誉证书已有厚厚一叠


单看这一长串履历

每一项荣誉都很有份量

当这些光芒都汇聚在同一个人身上时

令人很难不为他的优秀点赞

他,就是来自2016级哲学系的战伟龙


△战伟龙作为第十期“博雅项目”志愿者代表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为第十期“博雅项目“水磨站授旗 (战伟龙前排右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

这位自称为“非典型哲学系学生”的卓越学子吧~



一个 “蹭饭”的旅程:扎根土地做学问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怀着对中山先生的仰慕之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钟爱人文社科的战伟龙一心希望能到中大学习相关专业。最终,这位来自青岛的北方男孩如愿被中山大学哲学系录取,并在人文社科氛围浓厚的康乐园里,开启了本科四年的求学之路。


大一时,战伟龙也曾苦恼于专业课程的晦涩,担心自己无法很好地消化这些知识,甚至一度有过转专业的念头。在提及哲学课程学习的困难时,他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举例:“刚开始,随意翻开一页,我甚至连加点的句子如何断句都不清楚,谈何理解。”


但很快,在辅导员的鼓励下,他调整好心态,逐渐适应了大学的节奏。本着对人文社科的热爱,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渐入佳境”,慢慢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国奖学霸”。他对哲学系的老师心怀感激:“为了给我指导论文,从未教过我、甚至从未见过我的谭群玉老师连着熬了好几个夜;申请中国人民大学夏令营时,我请了龙霞老师做推荐人,老师大晚上地从家里步行回学校,帮我签字,还嘱咐了不少注意事项……”


△战伟龙的学习笔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二时,战伟龙加入了林育川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研究”团队,担任科研助理。期间,在前往广东清远开展学术调研的过程中,他切实感受到了人才流失等因素对农村发展的制约,并围绕“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撰写了《乡村自治的新探索——关于清远市九龙镇村民理事会的现状分析及反思》调研论文,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点立项。在谈到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时,战伟龙希望将自己深深扎入土地,贴近真实的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战伟龙在清远与村干部一起走访


怀着这样的理念,战伟龙开始了他的满世界“蹭饭”之旅。所谓“蹭饭”,是同学们对实地调研的打趣的说法。社会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城乡规划等,都对战伟龙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在本科三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福建、山东等地。每到一处,战伟龙必定用手机拍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家常菜肴,这些照片是他开展当地调研的另一种记录方式。每一张迥然不同的餐桌上,都刻着一座城市、一方水土、一个家庭的故事。这些故事层层叠叠、复杂重重、各不相同。而在不断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战伟龙撰写了以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调研论文。随后,论文被政府机关纳入决策参考,载于省级刊物。


△战伟龙手机相册里,每一张与美食相关的照片,都有特殊的回忆


2018年暑假,战伟龙参加了学校第十届“博雅教育——蜀粤桂实践教学项目”,在广西贺州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田野调查。“每天都在村子里和村民聊天,半月下来都黑了一个色号”。战伟龙和其他志愿者常常被热情的当地村民留下来吃饭。调研结束,他与队友合作撰写了“村医生命史研究”、“宗族重构与乡村治理”等主题调研报告。队伍以“村主任请我吃饭队”命名,这个诙谐的名字里,既蕴含着对淳朴民风的喜爱,也提醒着他们扎根土地、走近群众的重要意义——正如战伟龙所说:“做学问不能一昧埋头书斋、囿于高阁,唯有踏遍山河、阅尽千帆,方知真理就蕴藏在那山水风土之间,所谓行万里路,大抵如此了。”


△战伟龙(右一)与队友一同在贺州调研


谈及未来的学业规划,战伟龙立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农问题”领域深入研究、砥砺耕耘。他清晰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在现实。他认为,这是开展哲学研究需要承担的责任,亦是当代青年应有的家国情怀。



为热爱全力以赴:“跨界参赛达人”


对战伟龙来说,做学问不是唯一的发力方向。在学习以外,他热衷于跨界参加各类五花八门的活动。熟悉他的同学时常这样调侃道,“伟龙不是在拿奖,就是在准备拿奖的路上。”


在选修了叶浩彬老师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期间,战伟龙对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并利用课余时间修习相关理论知识,最终撰写的“博笃教育公司”企业策划书获得了满分的期末考核成绩。“或许,我也可以尝试一下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怀着这样的想法,战伟龙开始陆续参加创业类、策划类的商业比赛。


在去年第六届“顺德杯”赢在中大创业计划竞赛中,战伟龙所在的团队策划了以“C公益——促进西北地区青年成长”为主题的公益创业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通过朋辈教育和资源引进的方式,促进西北地区16-30 岁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名西北地区的青年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与机会,实现帮助青年积极、独立、有担当地成长的美好愿景。


然而,由于复赛时表现不佳,团队并没有直接取得进入决赛的入场券,而是要在决赛前一天的复活赛中背水一战。为此,队员们要做好连续两天比赛的准备,且复活赛的晋级名额只有4个,这给了战伟龙很大的压力。“那时,我们每天都在熬夜改策划、准备展示、优化PPT。”随后,团队拿下了参加决赛的最后一个资格,这只从复赛起就一路吊车尾的队伍,在决赛中逆风翻盘,最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回忆起那段时光,他笑道:“这是我投入最大的一个比赛。”战伟龙表示:“那时神经一直绷着,直到比赛结束,才长舒一口气。的确很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项目在广州地区的落地工作。



“我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在采访中,战伟龙提到了作家尼尔·唐纳·沃许的一句名言:“人生开始于舒适圈的尽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擅长的事时,会感到很轻松、很自在。一旦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时,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就会很自然地想要退回,拒绝挫折与挑战,就意味着发展停滞。战伟龙补充道:“都说要跳出舒适圈,我倒是觉得,与其说是在‘走出’舒适圈,不如说是在‘扩大’舒适圈。你的每一份经历与体验,都将成为你独一无二的财富。”


所有过往的付出,都将在来日为君加冕。通过参与商赛,战伟龙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越发表现得轻车熟路。今年三月份,他再次夺得华彬集团战马校园品牌营销策划大赛新星总决赛冠军,并获得了十万元营销预算,帮助项目落地实施。在赛后广东电视台的采访中,记者问及他作为非商科学子参赛并获奖的原因,他回答道:“源于热爱,然后全力以赴。”


△战伟龙所在团队夺得华彬集团战马校园品牌营销策划大赛新星总决赛冠军,并获得了十万元营销预算


在学业之余,参加其他专业的比赛,这对各领域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可谓不高。那么,如何在扩大舒适圈的同时实现完美跨界呢?回顾自己的经历,战伟龙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态度的全情投入,二是时间的合理规划,三是队友的团结协作。



学习、活动两手抓:“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凡尔纳曾言:“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这句话亦是战伟龙的座右铭。“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我也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与热爱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培养出来的。” 战伟龙渴望拥有多元化的大学生活,他不仅对学习、竞赛认真对待,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方面也不断“折腾”。


大一,战伟龙加入了哲学系学生会学术部。大二便被推举为第四十三届系学生会主席。他对学生会倾注了很深的感情,无论是立足全局地进行统筹工作,还是身体力行地执行任务,都付出了很多精力。尽管要兼顾十五门课程的学习,忙到基本没时间回宿舍午休,只能在文科楼趴着眯一会稍做休息,他也从未对学生会的事务马虎过。在去年开学初的哲学系2018级迎新晚会上,他从台下走到了台上,表演起相声,赢得满堂喝彩。在学生会的锻炼,给他带来了不少成长。


此外,哲学系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激发了他对志愿服务的热情。那是大一的暑假,他作为哲学系“一缕阳光”暑期支教服务队的一员,前往化州市良光中学支教。那时,他要为60多个孩子上语文课。“宿舍没有热水,只能洗冷水澡。当地生活条件并不舒适。”但他却收获了许多别样的感动。“有个学生甚至给我扛了整整一袋子菠萝蜜……我花粉过敏时,隔壁村的村官来送药慰问,一问,原来也是中大毕业的师兄……”这段特殊的经历触发了战伟龙柔软的内心。他开始不断思考如何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在上周刚结束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战伟龙所在的团队凭借“IBD患者生命进程中的社会关系研究”项目斩获哲社组金奖。而在前不久中山医学院举办的公益项目大赛中,他的项目聚焦视障群体的社会化与再就业问题,获得评委老师一致好评,斩获比赛一等奖……本科前两年,他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300小时。


△战伟龙(右一)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省赛现场


“以学为本,多元发展’,是战伟龙的真实写照。谈及全面兼顾的成功秘诀,战伟龙认为:“效率是最重要的,我是一个没有拖延症的人。”在平时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他喜欢给待完成的任务列出清晰的计划,并及时执行。在他宿舍的书桌架子上,贴着一排白色的方形便利贴,便利贴上写着满满的未完成事项,每当任务完成时,战伟龙便会便利贴撕下来扔掉,在这样的仪式感中与时间赛跑。“只要我跑得够快,DDL就追不上我。”最忙的时候,他一周有21个ddl。




战伟龙认为,自己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比起方向明确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有过迷茫或摇摆不定的时刻,但“探索,给了自己探寻答案的可能”


在被问及今后的规划时,战伟龙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被任何标签束缚,他笑道:“趁着年轻,不要故步自封,不要画地为牢,多去走走不同的路,我们会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中大铿锵玫瑰把人生的1/40献给了它!不想后悔?赶紧点进来!


抖音网红,驻村村长,这位90后中大博士生在世遗村寨的旅游减贫之路真赞!


--- 中大学工 ---

资料来源:哲学系

采写:刘佳燕、周易

编辑:刘佳燕

初审:许嘉茵

审核: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